《父亲的后车座》

阅读理解与解题思路分析

原文阅读

① 父亲节那天晚上,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,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,妹妹说:“曾经,我们也是这么小,父亲也这么年轻。”

② 凝视那张照片,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漫过来,浸过心海。

③ 从有记忆开始,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。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,县城十天两个集,每逢集日,天还不亮,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,颠簸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,一去就是一整天,将近半夜才能回家,一年四季,风雨无阻。那时候我们都还小,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,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。盛夏酷暑天,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,桃、李、杏、枣、香瓜……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,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早饭钱给我们买的。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,成堆廉价卖。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,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。

④ 父亲的自行车后座,不只承载着他的劳苦,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。

⑤ 上小学的时候,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,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。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,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茬跑得无影无踪,干裂、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,他换上雪白的衬衫,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。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,那条长长的土路,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,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,父亲的后背真硬啊!那时,父亲正年轻。

⑥ 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,开始住校,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,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。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,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,或者是草纸笔。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,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,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,或者是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。虽然我不好意思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,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会舍得咬上一口。

⑦ 结婚后,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,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。每年,麦子收了,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;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;玉米长成了,送来成袋的嫩玉米;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;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,地里刚涮的毛豆,母亲腌的咸鸭蛋,近四十里的土路,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,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。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"父亲,忍不住埋怨他:“蹬车这么远,路又不好走,何必非要送来呢,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\!”父亲不生气,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:“我想来看看孩子了,这一点儿路算个啥\!”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,两眼含泪,坐在父亲车后座上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。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,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,和父亲一起回家。

⑧ 父亲老了,蹬自行车费力了,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,这次他特别宽敞,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。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:“你们放假的时候,我来接你们回家吧\!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\!”

⑨ 可是,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,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,悄悄地离去了,留下那辆崭新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孤零零地停放在老院里。

⑩ 父亲,今夜有月,月明风清,梦里,骑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,我想您的车后座了。

题目与解析

1. 阅读全文,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以《父亲的后车座》为题。(4 分)

【解题思路引导】

这是一道“标题作用题”。当看到以一个具体物品(如“后车座”)为标题时,要立刻想到,这个物品很可能是文章的“线索”,也是作者“情感的寄托”(象征)。

  1. 它是不是“线索”? 查找它在文中是否反复出现,串联起不同时期的事件。(第③⑤⑥⑦⑧⑨⑩段都提到了)
  2. 它“寄托/象征”了什么? 分析这个物品上承载了什么。(第④段是关键句,承载了“劳苦”和“快乐与幸福”,也就是“父爱”)
  3. 它表达了什么“情感”? 结合结尾,看作者的最终情感落点。(第⑩段“我想您的车后座了”,表达“思念与感激”)

【规范答案】

  • (1)“父亲的后车座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,文章围绕它回忆了父亲在“我”童年、小学、中学、成年等不同时期对“我”的关爱。
  • (2)“父亲的后车座”象征(或“承载”)着父亲的辛劳付出,也象征着父亲深沉、无私的爱,以及“我”的幸福与感动。
  • (3)以此为题,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思念之情。

【技巧总结:标题作用题】

遇到问“标题作用”的记叙文题目,从这三点去想:

  • 1. 结构上:是不是线索?(串联全文、组织材料)
  • 2. 内容上:是不是概括了主要内容?是不是点明了主旨?(象征了什么)
  • 3. 情感上:是不是寄托了作者的XX情感?(如:喜爱、赞美、思念、愧疚等)

2. 第⑥段中有几处让人感动的细节。请任选一处,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动人之处。(4 分)

【解题思路引导】

这是一道“细节赏析题”。答题公式“三步法”:“摘—析—联”

  1. 摘:把这个细节(一句话或一个词)摘抄出来。
  2. 析:分析这个细节(动作、语言、神态)写出了什么
  3. 联:联系上下文,说明这个细节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情感

第⑥段的细节:1. “变戏法般”掏出纸包; 2. “从来都不会舍得咬上一口”。

【规范答案(示例2)】

(摘)我选择的细节是:“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会舍得咬上一口。”

(析)“从来不”和“舍不得”这两个词,生动地写出了父亲面对热腾腾的食物时的克制与忍耐。

(联)这与“我”的“不好意思”形成对比,深刻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无私、克制、深沉的爱(宁愿自己不吃,也要把最好的留给孩子),这一细节非常动人。

【技巧总结:细节赏析题】

记住“三步法”:摘细节 + 析表面 + 联情感/主旨

抓住关键动词、形容词、副词(比如“从来不”“舍不得”),分析它们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,然后把它和人物的性格、文章的主题(父爱)联系起来。

3. 读完本文后,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感触。请任选一点,结合你的阅读经历或者生活实际谈谈感悟。(4 分)

【解题思路引导】

这是一道“开放性感悟题”。最怕“空谈”。必须做到:观点 + 文本 + 实际

  1. 提炼观点:你被什么打动了?(如:爱是无私的;爱在平凡小事中;要珍惜时光等)
  2. 结合文本:你的观点是怎么从文章里得出来的?(举文中父亲的例子:水果、包子、送玉米等)
  3. 结合实际:(得分关键)结合你自己的生活(爸妈的小事)或你读过的其他作品(如《背影》)。
  4. 总结升华:得出结论。

【规范答案(示例)】

(观点)读完本文,我最深的感触是:真正的亲情,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最平凡、最微小的日常琐事中。

(文本)文中的父亲,他的爱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后车座上带回来的廉价水果,是“我”去考试时他特意换上的白衬衫,是省下来给“我”吃的羊肉包,是骑行几十里路送来的新麦子和嫩玉米。这些小事,构成了深沉如山的父爱。

(实际)这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父亲。他平时话不多,但他每天下班回家,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的作业;每次我生病,他总是最着急的那个,半夜都会起来好几次摸我的额头。

(总结)这些看似“小”的爱,其实最“大”。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这些平凡的幸福,及时地向父母表达我们的爱。

【技巧总结:开放感悟题】

公式:观点 + 文本 + 实际(生活/阅读)+ 总结

千万不要只说空话,一定要有“文本”的例子和你“自己”的例子,这样答案才能丰满、真诚,才能拿高分。